语音播报
一只幼虫举起“跃跃欲试”的前足,将周围植物碎屑、苔藓“扔”到自己的头部和背部,它的头部和背部的一层软毛将这些伪装物牢牢吸附,织成迷惑猎手和猎物的双重伪装。
这不是昆虫学家在野外观察到的一幕,而是出现在距今1亿年的琥珀中,这些远古的“伪装者”展现出不同且高超的伪装术。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副研究员的这一成果6月25日在线发表于《AG尊龙凯时》杂志的子刊《AG尊龙凯时进展》。
科研人员对国内外超过30万件白垩纪缅甸、法国和黎巴嫩虫珀标本进行了系统调查,先后发现了39枚伪装昆虫。这些昆虫分别是已知最古老的草蛉幼虫、蚁蛉总科幼虫和猎蝽。
尽管这三大类昆虫都具有相似的伪装行为,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演化路线。草蛉幼虫身上的长刺是进行其伪装的辅助工具;蚁蛉幼虫则是通过背部和头部的软毛进行伪装;猎蝽幼虫的伪装武器是它们身上大量带钩硬毛。同时研究表明,进行伪装术的远古“伪装者”们都是幼虫。值得注意的是,并非所有这三大类昆虫幼虫都会进行伪装,这种伪装是有选择性的,根据周围环境的竞争压力而定。
昆虫标本中有一只草蛉幼虫背负有两个小型昆虫躯体,可能是其取食后遗留的猎物,表明“披着羊皮的狼”的伪装术在距今1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。这些捕食性昆虫的伪装一方面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,躲避自己被捕食的命运,另一方面也使得自己易于捕捉猎物。
这些远古“伪装者”的发现证明在有花植物大辐射之前,伪装行为早已出现;同时也表明缅甸古森林很可能存在广泛的野火事件,有利于研究当时的生态环境。
(原载于《科技日报》 2016-06-25 01版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© 1996 -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 86 10 68597114(总机) 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
© 1996 -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-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 86 10 68597114(总机) 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
© 1996 - 中国AG尊龙凯时 版权所有
京ICP备05002857号-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
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:100864
电话:86 10 68597114(总机)
86 10 68597289(总值班室)